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天通盈
八月的义和村,空气里飘着甜丝丝的香。漫山的大红袍李子压弯了枝头,油亮的果子挤挤挨挨,风一吹,叶缝里晃出细碎的光。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在果树间,指尖一碰,熟透的李子便“咚”地落进篮里。
这漫山的丰收,正是韩国华和乡亲们四年间种下的希望。
辽宁省盖州市卧龙泉镇义和村,藏在盖州东部的群山褶皱里。这里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人均耕地不足一亩,2015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。2020年,义和村虽完成脱贫,却仍面临着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考题。2021年,韩国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、村妇联主席,从此,她的脚步便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,与义和村的发展紧紧系在了一起。
攥紧产业“钱袋子”
上任之初,韩国华便带着村干部扎进田间地头,走家串户,最终定下了乡村振兴的五年规划:以集体产业为核心,带动村民庭院经济发展,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。
韩国华刚上任时,义和村的153户304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,村里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妇女,除了靠天吃饭的几亩薄田,再无其他收入来源。
“能管千军,不治一村。”面对村里的难处天通盈,韩国华没打退堂鼓,更没有选择“躺平”,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得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。
发展集体产业的路子定下来后,韩国华带着大伙一点点地啃硬骨头。几年间,村集体流转了近300亩土地,建起4座共15亩的大棚,种上了反季山野菜和大红袍李子。坡地上,3万多棵大红袍李子、维纳斯黄金苹果扎根生长,配套的恒温库也紧随其后建了起来。
产业要管好,每个环节都不能含糊。什么时候除草、该打哪种药、苹果套什么袋、何时摘果,韩国华都记在心里,盘算得明明白白。到了水果销售旺季,为了让集体果园的李子多卖几块钱,她带着村民往沈阳八家子水果市场跑,住在40元一晚的旅店,凌晨1点就起身进市场售卖水果。“这点苦算啥?比起过去村民挑着担子走几十里路进城卖苹果强多了!”她总是这样跟大伙说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去年,义和村集体果园的水果产量突破20万斤,销售额达60余万元,还为7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。看着郁郁葱葱的果树,韩国华信心十足:“等果园全面达产,产量能到100万斤,产值超200万元没问题!”
拓宽致富“新路子”
在韩国华看来,集体产业发展得再好,最终目的还是让全体村民都过上好日子。义和村位于山区深处,不便的交通条件困住了农产品的销路。去年春节刚过,她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后,决定成立村集体企业,把经营范围从单纯的农业生产拓展到农产品加工、销售、互联网电商,以及民宿旅游,要走“一二三产业融合”的发展路。
企业办起来的第一件事,就是建立村电商基地。很快,“义和村特色农产品店”在各大电商平台开张。“村民家里种什么,我们就卖什么。”去年,村民们的苹果销路遇阻,韩国华立刻带着大伙在电商平台吆喝,十来天就卖出了十几万斤苹果。她还领着村里的老人、妇女一起选果、包装,为了赶发货,常常忙到半夜。听着打印机“唰唰”吐出快递单的声音,村民们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,变为看着苹果卖空时的喜上眉梢,眼神里满是对韩国华的信任和感激。
如今,山里的蚕蛹、山野菜、特色水果都挂上了义和村的电商平台,短短三个月就卖了20多万元。“企业发展了,村民才能跟着一起富。”韩国华说。
情系百姓“心窝子”
义和村的村民们给韩国华起了个外号“小抠书记”。这“抠”专指她对自己,可对集体、对村民,她向来大方。
为了深入了解村民们的情况,为村民们排忧解难,村里家家户户的门槛,几乎都被韩国华踏遍了。村民陈荣起的老伴儿得了帕金森,行动不便,申请轮椅需要较长时间。韩国华看在眼里,自己掏钱买了一台轮椅,送到陈荣起家中。村民陈玲得了癌症,韩国华一边帮她办低保,一边塞过去500元让她补补身子。为了在村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,韩国华自掏腰包,用3万元买下一间老房,又申请资金将其改建为村史馆。为了让乡村治理更规范,她还张罗着办起了“营积分”超市……上任四年来,韩国华为大伙做了多少事,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。
付出总有回报。村里需要拉农家肥浇果树,11辆三轮车主动赶来;河道要清理垃圾,十几名志愿者自发上阵;以前到了日子,村民催她开工资,而现在大伙总说:“不着急,村里用钱地方多,年底一起算!”韩国华知道,这是大伙对她的认可和信任。
只是对自家,韩国华总觉得亏欠。她每天忙到深夜才回家,有时一天就吃一顿饭。丈夫嘴上“抱怨”她:“你把家都卖给村里了!”可这抱怨里藏着的是心疼,更是默默的支持。
“村民的冷暖,比自家事更重;乡亲的情谊,比金钱更贵。”韩国华常说,在她心里,村民的幸福就是她的幸福。
这位大山里的村支书把温暖播撒在义和村的每一个角落天通盈,领着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稳稳向前。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